介紹wed2.0
(一)
Web 2.0的應用可以讓人了解目前全球資訊網正在進行的一種改變——從一系列網站到一個成熟的為終端使用者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台。這種概念的支持者期望Web 2.0服務將在很多用途上最終取代桌面電腦應用。Web 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不過它包含了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它的特點是鼓勵作為資訊最終利用者透過分享,使得可供分享的資源變得更豐盛;相反的,過去的各種網上分享方式則顯得支離破碎。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成為了新的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 (Personalization)內容,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Darcy DiNucci 在她 1999年的文章 "Fragmented Future" 中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彙,但現在我們所以為的 Web 2.0 一直要到 2004年才出現。Tim O'Reilly 提到他與工作夥伴在一次腦力激盪中提出了 "Web 2.0" 這個概念,他的定義是:
<1>
Web 2.0 對電腦工業來說是一種商業革命,起因於開始把網際網路當成交易平台,並企圖去理解在新的平台上通往成功的規則。
<2>
一些科技專家們,特別是蒂姆·伯納斯-李,質疑是否有人可以有意義地應用這個名詞,因為許多Web 2.0的技術元件從早年的Web開始就存在著。
<3>
IBM的社群網路分析師,Dario de Judicibus,提出不一樣的定義,特別是在社群互動和架構現實上。
<4>
Web 2.0 是一個架構在知識上的環境,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經 由在服務導向的架構中的程式,在這個環境被發佈,管理和使用。
<5>
將紛繁蕪雜的Web2.0現象放置於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大視野,Web 2.0可以說是資訊通訊技術引發資訊革命、知識社會所帶來的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典型呈現,是由專業人員織網到所有使用者參與織網的創新民主化行程的生動注釋。
(二)
該詞的來源
"Web 2.0"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因為Web 2.0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 將Web作為平台
* 駕馭群體智慧
*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
*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測試版」)
* 輕量型程式設計模型
*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 所驅動的網路效應
*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匯集的改革
* 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
較早的出現是作為語義網的同義詞。這兩個概念有點相似而且是互補的。結合了基於標籤的Folksonomy(分眾分類法)的社會性網路系統如FOAF和XFN,以及通過Blog和Wiki進行發表,已經創造了語義環境的天然基礎。
(三)例子:
<1>例: 圖/文/聲的創作共享
1. 知性類: Wikipedia, Tree of Life, Gutenberg (含 有聲書 和 樂譜), OpenMedSpel, ...
2. 工具類: Open Clip Art, 自由軟體基金會, ...
3. 消遣類: Jamendo 音樂分享, YouTube, google video (含教育短片), AnimeMusicVideos, Freesound (含鳥聲)
4. 搜尋方法一: 例如要找音樂, 可用 "creative commons music" 但比較不精準
5. 搜尋方法二: cc 搜尋引擎: google advanced search 的 "user rights" 欄位, 或 yahoo Creative Commons Search
5. 最簡單: 直接前往 Creative Commons 的搜尋首頁
<2>例: 地圖的共創共享
1. Wikimapia: Let's describe the world
2. Health Map
3. Housing Maps
4. Live Helsinki Transit
5. US Election Donars
6. Chicago Crime
7. 更多例子詳見 GoogleMapsMania; google 的貢獻不在於發明以上一切, 而 在於邀請眾人共同發明。
8. OpenStreetMap
<3>例: 創意與點子共創共享
1. WhyNot.net : 有等級的煞車燈, 客機售空照, 電梯的解除鈕, ...
2. Halfbakery : 警報密碼, 可固化液態路障, ...
3. global:ideas:bank : fruit tree planting foundation, 種樹比賽, ...
4. ShouldExist : (老祖宗, 已關站)
5. idea a day: 終生地址, 負分投票, 掃描點字機,
(四) 網路如何異於廣播媒體?
1. 人人可發表 (作品/意見) -- It's a read-write web!
2. 資訊多樣性
3. 無國界
4. 衍生著作 (derived work/remix/kuso) 的可能性及需求大增
5. 資訊爆炸; 稀有的不是資訊, 是注意力

(五)資訊渴望自由
1. 網路終極特性: 複製零成本
2. 有益社會的資訊: 自由軟體, 維基百科, google 地圖...
3. 傷害社會的資訊: 隱私外洩, 色情, 製毒方法, ...
4. 非法的資訊: 盜版音樂, 盜版軟體, ...
5. 跟社會走向相關的資訊: [政府/企業/...的] 黑箱, 輿論, ...
6. 有趣及惹人厭的資訊: 笑話, 垃圾信, ...
(六)
部落格與群體智慧(Blogging and the Wisdom of Crowds)
Web 2.0時代最容易被識別的特徵之一就是部落格的崛起。其實個人網頁在網路現身已有相當時日,不論是個人日記,以及個人觀點評論,其實在網路上已經產生相當多的網頁供人閱覽,所以有什麼好小題大作的呢?
部落格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個人網頁每天記載的日記形式。但Rich Skrenta提醒我們注意,這種依時間前後排列方式組成的部落格,乍看之下跟個人網頁沒什麼兩樣,但其實部落格可以完全利用不同的遞送方式來散佈個人的想法與觀點,並且組成價值鏈。
產生關鍵影響的因素之一是RSS 技術。早期的駭客意識到CGI能用來創造後台有資料庫支援的網站,而RSS則是網路基本結構上最顯著的進展。RSS允許在不連結網頁的情況下訂閱,藉由定 期的主動訊息接受,可以得知訂閱的網頁內容有所更動。Skrenta把這種網站稱為「增殖網站」(Incremental web),其它人則稱之為「活網站」(Live web)。
現在有資料庫支援的網站,可以不斷地定期產生新內容,這種所謂的「動態網站」(Dynamic websites,例如網頁或更新網頁內容的網站)已經取代了過去十年前的靜態網頁。活網站當然不僅止於網頁內容而已,重點在網路連結。連結到某個部落格 就是期望能夠不斷看見變更中的網頁,讓每個訪問者都能進入「固定連結」(Permalinks)的網址,並讓他們知道內容與網頁的變更。一個RSS 機制的服務比起書籤(Bookmark)或單一網頁的連結,更能發揮網路的力量。
RSS也意謂網路瀏覽器並非唯一觀看網頁的方法。某些RSS閱讀器(如Bloglines)是以網站為基礎,其它則是以使用端的桌面為主要介面,仍然可讓使用者用手持設備來訂閱不斷更新的內容。
RSS 可用來通知新blog文章出現,並且也包括各種更新的資料,包括股票行情,天氣數據和新照片等。這種應用實際上是回歸其本源。RSS是在1997年 Dave Winer 的「簡易發佈技術」(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下所誕生的,Netscape進而推出「豐富網站摘要」(Rich Site Summary)」技術,讓用戶擁有自己專屬的Netscape網站首頁,可隨時依照自己的意思選擇訂閱喜愛的內容呈現,當然這兩種技術也可以應用在部落 格內容更新機制上。就在Netscape失去興緻後,這項技術被部落格的先驅Winer公司接收,而在Userland持續發展。以現今角度來看,RSS 應用方式可謂上述兩個公司所共同發展所得的珍寶。
RSS是讓部落格不同於一般個人網頁的原因之一。Tom Coates在「固定連結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Permalink)一文中註釋道:(固定連結)現在看起來像是多餘的功能,但部落格能從一個簡易出版的現象,轉而為容許群眾相互交談的社群,RSS就會成為相當有效的機制。首先使我們得以直接傳達其他網站上的特定內容,使網站間產生討論及交談,促成友誼或使各別網站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堅固。固定連結是第一個成功地使部落格相互連結的機制。
在很多方法中,RSS 和固定連結的結合,將NNTP(Usenet的網路新聞協定)的許多特性加諸於HTTP網路協定中。「部落格現象」(Blogsphere)在很多人眼裡 代表新的、等同於點對點的Usenet及BBS,跟早期網路上出現的「會話式灌水洞」(the conversational watering holes)此類機制相類似。不單能讓人們訂閱彼此的網站或部落格,很容易地連結到對頁面內容的個人評語,也可經由「評論連結」(Trackback)的 機制,看到何時何人的評論連結到此網頁,並且以連結或新增評論等方式來加以回應。
有趣的是,雙向連結是早期超文件系統如Xanadu 想要達成的目標。超文件純正主義者(Hypertext purist)曾經大肆慶祝評論連結(Trackback)誕生。但評論連結並非完全的雙向,她們實際上是對稱性的單向連結,而產生等同於雙向連結的效 果。其間的差異似乎很細微,但在實際層面上卻產生巨大的差異。像社會網絡系統,諸如Friendster、Orkut和LinkedIn等,由於須要接收 者確認回覆,才能建立聯繫,就不能像網路可發展到巨大的規模。Flickr (網路)相片分享服務的創辦人之一Caterina Fake 就認為,只有在很巧合狀態下,注意力下才可能是雙向的(Flickr允許使用者設置觀看名單,讓任何一位使用者皆可以經由RSS訂閱其它使用者的相片區, 觀看的相片會被通知,但不必確認是否同意相互連結)。
如果Web 2.0的必要組成條件正是引領集體智慧,那麼把網際網路比喻成一種全球性的大腦,部落格世界就等同於大腦前額葉上的心靈吱吱聲,這種聲音我們可以在腦中聽 見。它可能無法反映大腦的深層結構,也經常是無意識的,但往往相當於明顯意識。作為一個有意識的想法與注意的反射,部落格世界將開始擁有強而有力的衝擊效 應。
首先,搜尋引擎使用連結架構去預測可找到的有用網頁,由於部落格作者通常都是最積極與快速反應的連接者,因此他們會強烈影響搜尋引擎的搜尋結果。其次,由於部落格社群高度自我指涉,彼此非常注意,部落格也就擴大了他們的能見度與影響力。這種「回聲密室」(Echo chamber)效應使而批評者的貶責也會具擴大器放大的效果。
如果部落格僅僅是擴大器而已,那麼將十分無趣。但部落格還類似於過濾器,像維基百科(Wikipedia), 可以有效地統合群體的智慧,James Suriowecki所說的「人群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就在這裡發揮作用,也像PageRank能產生比分析個別文件更好的結果,部落格世界的集體注意力能篩選出有價值的東西。
主流媒體只把個別的部落格視為他們的競爭者,但真正的競爭其實是與部落格世界整體,這才令人訝異。這不只是網站之間的競爭,而是不同商業模式間的競爭。Web 2.0的世界同時也是Dan Gillmor稱之為「我們就是媒體」(We, the media)的世界,現在決定什麼是重要新聞的人,不再是躲在電視台黑房間裡的少數人,而是「以前的觀眾」。
(六)結論
1. Web 2.0: 具體的軟硬體版本? 錯! 而是網路發達後, 應運而生的社會現象
2. 「資訊自由化」 「公民參與」 「溝通」 是最重要的幾個元素; 「結構鬆散」 「挑戰既有的強大勢力」 是最顯著的爭議點
3. 分類 vs 標籤雲 (tag clouds): 組織 vs 參與; 效率 vs 民主
4. Web 2.0 現象所帶來的最大恩賜是民主化/分權化/公平化, 而不是經濟成長
5. 以共創共享/社會正義的角度, 而非財產/經濟的角度看, 才容易理解 web 2.0 現象, 掌握到進步的動力
Which service you like? (Jack)
回覆刪除